创立背景:
中国计量大学以“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为办学宗旨,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是一所涵盖工理文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前身是1978年由国家计量总局创建的杭州计量学校,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中国计量学院,2016年更名为中国计量大学。2017年学校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建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牵头单位,国家标准委员会设立的党建标准化试点单位(全国唯一的高校)。学校围绕国家质量基础,以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等领域为核心布局学科专业,深具行业特色和优势。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直属机关党委宣传部领导,1985年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1989年12月,马列教研室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合并,组建社科部。2003年10月,在社科部基础上成立人文社科学院,2008年名称调整为人文社科学院(社科部)。2011年6月,撤销社科部,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从此进入快速发展期。
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社科部,学校相继成立系列研究机构。2007年成立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2014年获批中国计量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成立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2016年获批第一批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2018年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研究所。同时,2016年学校成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普教育基地,2017年被国家标准委员会设立为党建标准化试点单位(全国唯一的高校),2018年计量博物馆成为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
通过持续的学科建设与平台创建,实现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主线,以计量历史文化为特色,兼及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风格,研究体系日臻成熟,学科配置渐趋完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在整合学校资源和学科力量的基础上,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19年3月正式成立。中心设立领导小组,组长是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副组长是学校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中心的内涵建设和日常运行。按照“立足传播、凸显浙江、结合计量”的理念,建设集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成果展示、理论传播、阅读研讨和党团活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中心设在学校逸夫图书馆七楼,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主要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成果,收藏有《马藏》《红藏》等万余册经典著作及文献、音频视频资料。中心是学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基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基地,党员党性教育和党团活动基地。学校努力将中心打造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传播领域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智库。
中心简介:
中心拥有专职研究人员4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8人;兼职博导1人,硕导19人。有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3人,“浙江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人,浙江省优秀思政课教师1人,浙江省思政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浙江省优秀教师1人。有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1人,省级学会副会长等10余人。中心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多个研究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在2016年中国校友会学科排名中被评为四星级,并列排名全国第40位。学校现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理事长单位、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党建标准化试点单位。以此为依托,中心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计量历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中心研究人员专业构成合理,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中国历史、教育学、科学技术史等学科背景,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专业保障。
中心拥有完善的办公设施和办公场地,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此外,配套科研用房、电脑设备、图书资料室、中文期刊数据库、外文期刊数据库、电子期刊室等硬件设施。中心收藏有《红藏》《马藏》等万余册经典著作及文献、音频视频资料。还设有珍品储藏室、入党宣誓厅、阅读讨论区、互动体验区等功能区。中心设有智库建设领导小组、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及专职行政人员。中心制定了《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人才培养管理办法》《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学术成果奖励管理办法》等一套完整的配套管理制度。
研究领域: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2004年9月8日到中国计量学院考察,并对我校发展提出嘱托和希望:一定要抓住“老本行”(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不放,并指出浙江发展需要有特色的教育来配合我省的特色经济,我校在质量技术监督方面,质量管理、质量科研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对我省教育能力的一个充实和完善。
15年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中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传播根本任务,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与浙江区域优势,渐次形成了三个研究领域:党建质量与党建标准化研究、计量历史文化与浙江区域治理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传播研究。
(1)党建质量与党建标准化研究。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党建研究在浙江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实践基础。我们党已经有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从数量上看是世界第一大政党,但数量不等于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借鉴标准化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已成为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广泛应用与深入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实践。十九大报告提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基于学校的计量标准质量特色,作为全国唯一的党建标准化试点高校,在辩证把握质量与标准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党的建设问题,开展党建质量与党建标准化研究,制定党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意义重大。
(2)计量历史文化与浙江区域治理研究。浙江是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深厚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古越文化中范蠡经商致富,治国理政中重视质量、权衡利弊、富而好德、诚实守信思想,是“度天地、量万物、衡公平”之“公平公正、诚实守信”计量文化思想内涵的最好体现。以计量精神为核心,以计量制度为保障,以计量道德标准为约束力,以计量物质条件支撑为基础,以计量监管对象为主体、以计量监管人员为主导,以促进计量工作水平提升为目的计量历史文化,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在浙江区域治理的进程中都发挥了社会引导、行业规范、道德约束等重要作用。对计量历史文化与浙江区域治理两者之间内在关系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透视今日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脉络,还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理解今日中国稳健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3)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传播研究。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较早且特色鲜明的地区之一,浙江籍先进分子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重大历史贡献。从本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传播,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时代性转换和大众化传播的区域初步尝试与探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传播,关涉传播主体的构成、传播途径的选择、传播内容的取舍、传播受众的反应、传播效果的显现等多层面的考察,可以为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实践提供具有浙江区域特色的历史性借鉴与思考,对进一步挖掘浙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浙江红色旅游开发做出重要贡献,并为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贡献浙江智慧。
理论创新与成果:
中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立足点,注重党建质量与党建标准化研究、计量历史文化与浙江区域治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传播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在理论创新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中心成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一般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4项,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等2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教育部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省教学成果奖2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浙江日报》理论版等报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这些重要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成果的取得,进一步夯实了中心理论基础,成为中心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心组织承担的多项重要活动得到各级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如光明日报客户端2019年10月1日以“中量大打造主题教育党群服务重要阵地”为题报道中心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发挥的重要阵地作用。自2019年9月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党委领导班子示范带头,所有二级党委(党总支)4000多名师生党员来到中心这个学校独有的学习阵地,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5000多人到现场进行实践教学,真正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二十多所兄弟院校也慕名来到中心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