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25-26-1学期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会

发布日期:2025-09-05  来源:   点击量:

为精准把握新学期思政课教学方向,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2025年9月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同步召开2025-2026学年第1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会。全体思政课教师参加备课会。各教研室围绕时政热点融入、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质量提升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为新学期思政课教学工作谋篇布局。

本次备课会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主题。原理教研室提出将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讲话核心要义,分别融入原理课程相关章节;纲要教研室则聚焦“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一核心要义,将其与“抗日战争”“民族复兴”章节结合,梳理历史脉络、阐释现实意义;新思想教研室提出通过播放阅兵片段、组织主题讨论、开展演讲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增强“四个自信”;德法、概论教研室明确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课程,结合《南京照相馆》等文化作品、浙江红色文化资源,强化课程时代性与感染力。

针对《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与课程有机结合,各教研室积极探索技术赋能路径。原理教研室计划在“物质与意识”“实践论”章节引入AI案例,分析技术对社会的冲击,同时推动教师运用AI工具辅助教学、学生借助AI参与讨论;概论教研室教师分享了AI生成教学视频、课堂弹幕互动等实践经验,强调以技术创新打破传统教学壁垒;新思想教研室则围绕“人工智能+教育”趋势,探讨课程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具体方案,提升课堂互动性与学生参与度;纲要教研室也提出将人工智能发展史与近现代科技救国、科技强国主线结合,通过案例教学阐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逻辑。

“上好第一节课,筑牢育人第一关”是本次备课会的重点议题。各教研室从多维度设计“开学第一节课”方案:原理教研室构建通过时间轴展示抗战历程、组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丰富课堂内容;德法教研室围绕“德馨杯”演讲比赛主题设定、选手选拔等展开讨论,通过实践活动激活课堂氛围;新思想教研室将“开学第一节课”定位为“假期与新学期的纽带”,强调通过生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纲要教研室则提出以“问题链”教学法为核心,结合“两个了解”“四个选择”根本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备课会还围绕教学规范、能力提升与思想建设同步发力。校思政课督导组李元江老师强调,需在以往教学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教学流程,严格依据课程大纲授课,同时针对性解决思政课学生前排就坐率低、参与度低等课堂问题。在教师能力提升与思想建设方面,参与了暑期备课会的各位老师第一时间传达了省暑期备课会精神,分享教学比赛经验与课程改革最新方向;参加延安思政课教师暑期研修的教师结合研修经历,解读延安精神核心内涵,探讨了如何将延安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各教研室还组织教师交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学习体会与《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观后感,深刻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明确以文化铸魂赋能思政教学。

副院长隋金波作总结发言。他强调,将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全体教师要提高认识,深刻领会讲话精神的实质和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他鼓励教师们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让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校思政课督导组组长毕晓光肯定了各教研室在集体备课会中的积极表现和深入思考,认为教师们对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提出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他进一步指出,在融入过程中,要精准把握讲话精神的核心要点,避免简单生硬地灌输,注重与课程知识点的有机融合,确保讲话精神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此次备课会明确了新学期教学重点与创新方向。学院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把计量文化、时政热点、技术手段、红色资源等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吸引力,切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课堂教学实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