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目前,中国的许多高等院校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究竟何谓世界一流大学,其衡量标准是什么,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多位学者。
从共性到特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入更深层次
“习主席此番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代表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不仅要具备一流大学的形式,更要有自己的内在特色,这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深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对记者表示,从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以来,学界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解有所发展和变化。在最初阶段,学界主要关注世界一流大学在全球平台上呈现出的共性特征,努力的重点是使中国最好的大学具备这些特征。而近年来,学界越来越认识到,大学不仅具有一些外显的、公认的“形”,而作为其复杂内涵及文化特质的“魂”无法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来衡量。
“所谓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为本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作出重大贡献,同时要有世界的视野,让自己的学术成果立于国际前沿,具有国际影响力。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本土化,就不存在也不可能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独特性与国际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对记者说。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副主编叶赋桂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独特性。其普遍性源于学术的同一性和共通性,而独特性在于大学是民族国家的产物,是在不同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发展水平上建立和成长的。近代以来的大学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产物,为民族国家的利益服务,满足本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大学自身在历史发展中也形成和积淀出自身的学校风格、教育品质和学术传统,因此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然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如何认识与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存在一定的偏差。“一种简单、绝对、片面、量化,以欧美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为主导,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的评价标准与评价系统正影响着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解,影响着中国大学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影响着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理念与战略抉择。”李立国表示。
世界大学排行榜屡遭诟病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层出不穷。由于发布机构的性质大不相同,包括商业机构、媒体、官方组织、民间组织等,从事大学排行研究的主体、标准、目的也有天壤之别,因此排名差异很大。大学排行榜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招致很多争议,很多媒体和学者表达了对排行榜的质疑,如排行榜的覆盖面是否够广,代表性如何,使用的指标或标准是否适当,数据的采集渠道是什么,采集后的数据如何处理,信度效度又如何等。
对于排行榜的过度关注已经对学校、学生以及教育行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4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本杰明·李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就美国法律教育危机问题发表演讲时就表示,美国法学院存在的一个问题就在于过分关注排名。出于对排名的考虑,对学生的经济资助也从以资助贫困学生为主转向以资助学业优秀的学生为主,以此来招收高分学生。一些法学院甚至削减学生数量,以避免拉低平均分数。
过度关注大学排行榜造成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这使人不禁质疑大学排行的价值。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洪成文表示,对大学排行的价值要在战术上重视它,战略上藐视它。“排行榜的商业价值决定了其‘娱乐大众’的嫌疑,吸引眼球是排行榜商业价值的核心。利益决定着发布机构的努力方向。发布机构总会在一定时期内,以修改或完善指标体系的方式,来建构新的大学排行榜,排定不同的座次,推出不同以往的榜单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打破对排名评比的盲从
世界大学排行榜把教育制度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各异的各国、各类型、各层次的大学,通过一些硬性指标,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可能做到完全公正客观。李立国表示,世界大学排行榜没有关注到不同区域、国家大学使命的多样性,单一的维度难以反映不同大学群体的发展目标,另外还有指标的狭窄性、学科和区域不平衡的问题。
反观国内,部分高校对国外发布的大学排行榜却是甚为推崇,患得患失。“现在有种误解:凡是国外做的排行榜都是好的。对国内的排行榜,挑刺的比较多;对国外的排行榜,则一味追捧。”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向记者表示。
对于国外机构所发布的大学排行榜我们应该更加冷静审慎,否则,用别人的标准来比照自我,难免会陷入“东方剑桥”、“中国哈佛”的怪圈。“好的大学排行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如果按照大学排名的指标来办学不是刻舟求剑,就是缘木求鱼。大学广泛的事务、活动和功能,不是简单的几个指标所能涵盖的,其深远的价值、精神,甚至丰富的象征意义,不是定量的指标、简单的调查所能展示的。按照几个指标来办学,必然会把大学办成偏执的、畸形的。”叶赋桂表示。
“我们的大学应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不能关起门来作评价,而应将其放在世界坐标系中去比较。但是,我们在评价中国大学时,要尊重中国的国情,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评价体系。”邱均平认为,对大学排行榜既不要盲从,也不要全盘否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其进行分析,并利用国外的大学排行榜来提高自己。